血管生成对于促进肿瘤组织的生长有许多作用。其中研究得zui为深入的是,它可以帮助肿瘤组织增长扩大,超出没有新生血管供应的肿瘤组织所能达到的极限大小。一定情况下,新生血管生长的程度可以作为判断肿瘤预后的一项指标。血管生成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肿瘤转移的机制见图5。
可能有人会认为新生血管对于肿瘤治疗来说会是好事情,因为它可以把化疗药物带到肿瘤组织内部。不过,由于新生血管非常杂乱无章,血流混乱,从而限制了新鲜血液流入肿瘤组织内部,因此化疗药物无法很好地到达肿瘤组织。有些肿瘤细胞不仅能分泌促进血管生成物质,还能分泌抑制血管生成的物质。但通常情况下,“血管生成开关”呈开启状态。一般来说,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寿命”都要比血管生成促进因子长,在血流把这些物质运送至身体各部的过程中,血管生成促进因子zui先被降解,因此“血管生成开关”呈关闭状态。所以离肿瘤较远的转移灶无法增长至很大,总是处于“微小转移灶”的阶段,当然也就不容易被发现了。当原发灶被切除或接受治疗后,这些微小转移灶就可以重新开始血管生成过程,进而继续生长、转移。
4 小结
已经有研究证明,血管生成在肿瘤生长,尤其是增大到生长极限大小的程度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此外,肿瘤转移也与血管生成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血管生成受到血管生成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双方抗衡的综合力量控制。当癌细胞分泌生长因子及其它促血管新生物质(poangiogenic substance)时,就会形成新血管。这些物质会刺激内皮细胞释放可降解周围基质的酶类,从而使得细胞转移和增殖成为可能。转移至新组织的细胞又可以再次形成新血管。所形成的新血管结构十分复杂。
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可以以多种因子为靶标抑制血管的形成。这些因子包括:MMP、各种生长因子或者生长因子受体、内皮细胞等。只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样也可以采用化疗中使用的传统抗癌药物来抑制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副作用与化疗药物相比要少得多。但是,大部分药物都需要与其它疗法配合使用,以确保肿瘤的*治愈。
导致抗血管生成治疗在临床试验中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存在,以及某些药物所产生的患者难以耐受的毒性。然而,目前已有10种具有抗血管生成性质的药物获得批准,并可应用于临床治疗。此外,也有许多具有治疗前景的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新一代抗血管生成药物会使更多类型的肿瘤通过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得到治疗。虽然还有许多研究工作有待开展,但可以肯定的是,抗血管生成治疗具有广泛用于肿瘤治疗的巨大潜力,至少可以通过与其它治疗方法结合使用,来达到治疗目的。